-
张高澄道长生命在自然妙道中的终极升华
2015年10月27日(农历乙未年九月十五)下午,中国道协第七届玄门讲经活动山城论道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道长就“自然大道与道化生命——生命在自然妙道中的终极升华”进行了专场演讲。 论文主旨:本文提出物化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等人类灭绝性的灾难,要依照《道德经》等道教修真经典所制定原则和方法,通过道化人生来转化我们为自然人,最终产生道化的社会...
-
张方张三丰与明代全真道
明初,统治者重用来自南方的正一道。全真道被排除出道教管理机构,弘教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的全真道显得颇为沉寂,少见于正史记载。但是,属全真一系的张三丰却以其隐仙风范受到了明统治者推崇,声望弥高。社会上还兴起了寻访张三丰的热潮,他的活动为沉寂的明代全真道注入了发展活力。 张三丰的生平和修道隐遁事迹都充满着神秘色彩,留下了许多难以考证的记载。从目前留存的记载中并未发现张三丰道派身份...
-
张三丰在宝鸡史迹考
在史料中,张三丰是著名道学家,《明史》中有他的传记;在民间,张三丰被奉为神灵祭祀。在影视剧中,张三丰武艺超群,行侠仗义。最近,韩国媒体又提出张三丰是韩国人,要为太极拳申遗。那么?真实的张三丰到底是哪里人?在哪里传道隐修?在哪里创习太极拳呢? 宝鸡人?还是辽宁人? 关于张三丰的籍贯,诸多文献记载不一,众说纷纭。现存于宝鸡金台观的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张三丰遗迹记》碑载:“真仙,陕西宝鸡人...
-
山东省道教界中青年骨干人士培训班在烟台举办
为进一步提升道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加强道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7月13日至15日,山东省道教协会在烟台市举办山东省道教界中青年骨干人士培训班。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张诚达出席活动并讲话。省民族宗教委有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烟台市委部负责同志及省道教协会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活动,来自全省道教界中青年骨干46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内容进行了集中授课...
-
山东省民族宗教委举办第八期民族宗教大讲堂
8月8日下午,山东省民族宗教委举办第八期“民族宗教大讲堂”,邀请中央部十一局五处处长王涛进行专题讲座。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省委部、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厅、省通信管理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济南市和部分区县宗教工作部门有关人员,省民族宗教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活动。 王涛在讲座中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解读”为题...
-
宋婉琴张三丰与金台观
宝鸡金台观地势高旷,视野开阔:向南远眺,秦岭叠嶂,环列如屏,苍翠如黛;向下俯瞰,渭水萦回若带,市区高楼林立,街道四通八达;极目四周,树木森森,曲径通幽,景色宜人。元末明初,一代高道张三丰在金台观修道22年,金台观是张三丰的第一道场。 一、 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是元、明之际集道学、武学等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张三丰的祖父裕贤公精通易术,他常常观察星象,预测未来。南宋末年,裕贤公测算到...
-
学了十几年英语你能翻译多少道教词汇
20世纪60年代,施舟人来到中国,正式拜师学道。在那里他和师傅朝夕相处,学习乐器、舞蹈、朗诵、书法等各种技艺,前后历时整整八年。1976年,施舟人在巴黎创办了欧洲汉学协会,联合全欧各国研究人员就道教教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欧洲与各国汉学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这在当时来说着实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在神州大地游历了多年之后,2001年,施舟人和他的妻子袁冰凌定居福州。本着分享的精神...
-
太极图代表道家文化
那么道家呢?太极图是他的宇宙观和方的模式图。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最初是有一个总的规律在那里支配着的。在所有物种产生之 前就有这个规律了,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讲不清是啥,勉强起个名叫“道”。由 “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这就是“道生一”。然后由这个混然 一体的一,又开始分离出两种基本物质即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也就是“一生二 ”。后来的万事万物都和阴阳两种物质有关系了,“法于阴阳”,由这个阴...
-
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及宗教特征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影响。因此,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1]所以,不了解道教, 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更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中外学者对道教的研究也日益重视,且把它同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派别互相比较,其间提出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
天人合一道教的生态整体思想
中国古代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视。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自述其志向,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古人对“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人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古代长期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决定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亲近感。农业生产必须按照四时节序,必须因地制宜,这使得人们把顺应“天时”、“地利”作为重要的行为准则。为了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和谐,中国古人阐述了一个重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