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史学理论界总结新时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
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成就与学科建设——首都史学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座谈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50位专 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回顾了白寿彝、吴泽、尹达、黎澍等老一辈学者的贡献...
-
首届博雅论坛林毓生对话杜维明组图
5月21日,由北京大学、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北京大学博雅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成功举行。秉承自由主义的林毓生先生与当代新儒学的代表杜维明先生跨海渡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同台演讲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发源地的再汇聚与再出发。通过这场“高端、高知、高见”的学术盛宴,为中国崛起挖掘文化命脉...
-
霍金哲学已死论被批过于鲁莽
时隔20年,史蒂芬·霍金写出了科普名著《时间简史》的续集——《伟大设计》。霍金称,《伟大设计》解答了《时间简史》中未解答的宇宙起源的问题。目前,该书已成为畅销书,成为亚马逊网络书店的畅销书,超过拉森的“千禧年系列”排名第一,但引起了正负两种热评。 《伟大设计》重点解释量子物理 霍金新书的重点是解释量子物理学,现代物理学和牛顿经典物理学存在大量无可解释的矛盾,但早已被公认是上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
阐教和截教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何不同
在中国的道教历史中,阐教和截教是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各自代表了道教的不同面貌,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阐教和截教有何不同呢? 首先,阐教和截教的教义有所不同。阐教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而截教则主张“有为而为”,认为人应该积极参与,改变自然。这两种教义反映了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 其次,阐教和截教的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阐教强调的是内丹,主张通过冥想...
-
阎罗王的身份之谜鬼界主宰与神仙之境
阎罗王,又称阎魔、阎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神祇之一。他的地位崇高,被尊为鬼界的主宰,负责审判死者的善恶,并给予相应的奖惩。然而,关于阎罗王的身份,历来众说纷纭。他是鬼还是神仙?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探讨和猜测。 首先,从职责来看,阎罗王主要负责冥界的管理和审判工作。根据民间信仰,人死后魂魄会进入冥界,接受阎罗王的审判。如果生前行善积德,死后就能得到好的果报;反之,则会受到惩罚。因此...
-
钱穆全集预计明年1月面世有少量删改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990年在去世后,其夫人胡美琦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钱先生的骨灰葬在,二是希望钱先生著作能在出版。1992年,钱穆的骨灰已撒入无锡太湖,而胡美琦的第二个心愿不久之后也将变成现实。近日,记者从九州出版社获悉,篇幅约2000万字的《钱穆先生全集(重排新校本)》的编辑工作已经完成过半,预计全书将在明年1月的背景图书订货会推出。 版全集有少量删改 九州出版社表示...
-
郭靖为何未传授杨过十八掌龙的原因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郭靖作为杨过的师父,为何没有传授他十八掌龙呢?这并非因为杨过只有一只手学不会,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了解郭靖和杨过的关系。在小说中,郭靖是杨过的师父,他对杨过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由于杨过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他在江湖上的遭遇与郭靖有很大的不同。郭靖的成长过程相对平稳,而杨过则饱受磨难,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和武学理念有所差异。 其次...
-
郦波讲明史我和当年明月有共鸣
《百家讲坛》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7岁的副教授郦波去北京试讲《风雨张居正》,郦波夹着一本书就去了。他暗自盘算,从家去南京郊外的新校区上课路上来回要2小时,去北京讲课坐火车也就小时,没什么稀奇的。结果自然是让《百家讲坛》节目组大为吃惊,试讲也一次通过。昨天《风雨张居正》已在央视十套开播,郦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昨天开播首日,记者看到郦波在台上讲课总是微笑着露出上颚的一排牙齿。郦波喜欢笑着上课...
-
郑欣淼文化遗产并不是都能赚钱但必须保护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2009年11月6日上午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打造文化城只是对文化的简单理解,文化遗产并不是都能赚钱,但必须保护。 郑欣淼认为,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需要着重解决意识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什么是文化遗产?“保护它仅仅因为能吸引来游客或者说能作为旅游的资源来开发吗?还是把它真正作为我们一个城市纹脉的传承?” 对于这几年“打造文化城”的呼声和行动,郑欣淼谈到自己的看法...
-
近代中国学术体制如何实现转型
最近两三年来,学术史研究与思想史乃至社会史的联姻似有升温的迹象。 不仅学术史与思想史不能断然分家,近代学术史研究还应高度重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现实,同时密切关注教育、、经济等诸多社会层面的各自的现实走向。这是笔者阅读《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以下简称《创建》)一书时最深刻的感受。 晚清和民初是中国学术思想发生巨大转轨的关键时期。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